日期
诗文库 正文
窦偫 唐 · 褚藏言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一
府君讳偫
字丹列
家世所传。
载于首序。
府君由弱冠不乐进士之科。
便于著书。
耕垦坟籍。
既孤。
以蔬素自适。
著书于毗陵之西偏。
给长兄之俸。
而与诸季安于膝下者十稔。
洎再罹内艰。
殆尽而复前者数四。
厥后郡守给事中京兆韦公夏卿知公。
以为江左文雅。
无出其右。
贞元十年诏徵天下隐居丘园不求闻达之士。
韦公遂荐焉。
桂山处士刘明素同表。
公之言云。
受天清气。
与道逍遥。
时人以为孔北海祢衡之文。
不之过也。
其时天下慰荐九人。
公独不除授。
其后韦公移牧吴郡
又以公所著记名臣疏三十四卷进入。
皆寝而不报。
人皆异之。
公自以为通塞系于命。
静而俟之。
厥后韦公入为天官侍郎
京兆命。
中谢之日。
德宗与之绪言。
韦进曰。
臣忝居达官。
而窃负其位。
上曰。
卿有何负。
奏曰。
臣守毗陵日。
处士窦偫
于时独蒙不录。
后臣在苏州
又进窦偫所著名臣疏。
又蒙不答。
臣以为以人而废。
在臣则当然。
则屈。
上乃惊曰。
卿之知人。
固无疑。
卒不问者。
宰执之失也。
便宣即令召对。
贞元十八年也。
公即日起于衡泌。
白衣召见。
上谓公曰。
夏卿知卿。
卿有何蕴蓄。
得以尽言。
公从容对曰。
臣无蕴蓄。
第读书俟时。
夫蕴蓄者。
迹在近班。
进有所不纳。
谏有所不听。
臣即蕴蓄。
如臣处于草茅。
但仰元化而已。
实无蕴蓄。
上甚奇其对。
便宣令付中书
即除谏官
释褐授右拾遗
居无何。
秘监张公荐和蕃。
请公为判官
因改侍御史
其后有故不行。
请复本列。
上不许。
遂守侍御史
俄兼领杂务。
德宗晏驾。
膳部员外郎侍御史知杂事
出为唐州刺史
司空于公镇汉南
奏公为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中丞
加金紫。
居无何。
吏部郎中
御史中丞
以举职太过。
出为黔州观察使
后以十洞扰乱。
准诏用兵剪伐。
事平。
公坐贬开州刺史
亦既周岁。
容管经略使
宪宗以公守官无隐。
思欲大用。
因急诏追入。
中途遘疾。
终于衡州旅馆。
享年五十。
左散骑常侍
公有子曰谦馀审馀。
偕孝敬相率。
审馀应进士
公天授和粹。
亮直孤峻。
著书俟用。
隐于衡泌。
未尝以名利枉其所守。
时论以公有公辅之望。
卒无所伸。
文集散落。
未暇编录。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黄老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敕天下如不通黄老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白银像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立遣使上进。
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著白衣。垂素发。
戴金冠。现于襄武县
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
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
并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
戴金冠。乘朱騣白马。
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
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大悦。
乾封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
后庆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与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
藏一匮灵符在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
洞照天地。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呼之声。
震动京邑令置宝符灵昌殿。
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
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梦混元谓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元裕于城西南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昭应封山神为元德公
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亲自制。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制碑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记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
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亲礼谒。
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白卫岭
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于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虽高。
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
冠九凤之冠。坐方席。
垂宝盖。凭玉几。
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著绛衣秉圭。
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
仍颁示于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具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
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
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于二树间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
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出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房宗室李特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
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表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
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以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俞之十五日
李特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
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
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
右补阙翰林学士梁君墓志 唐 · 崔元翰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
右补阙翰林学士皇太子王侍读史馆修撰梁君。
讳肃
字宽中
其先安定人
汉魏已降。
至于隋氏。
世有爵位。
家贵门盛。
刑部尚书邯郸公曰毗。
君之五代祖。
以至于唐朝散大夫右台侍御史赵王行台记室宜春公曰敬。
实公之高祖
朝散大夫右台侍御史曰愕。
君之曾祖。
祖昱。
终于莫州任邱
父逵。
止于司禦率府兵曹参军事。
安卑于燕蓟
避乱于吴越
故其世少衰焉。
君尝为司禦府君灵表。
以表其墓。
自叙其世系甚备。
建中初以文词清丽应制。
太子校书
请告还吴。
相国兰陵萧公荐之。
擢授右拾遗修史
以太夫人羸老。
有沉痼之疾。
辞不应召。
其后淮南节度使吏部尚书京兆公表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管书记之任。
非其所好。
贞元五年监察御史徵还台。
于是备谏诤而侍于大君。
传经术而授于储后。
典文章于近署。
垂劝戒于东观。
授赤绂银印之锡。
闻者荣之。
九年冬十有一月旬有六日
寝疾于万年永康里。
享年四十有一。
诏赠礼部郎中
赙以布帛。
十年春正月二十八日
葬于京师之南小赵村之原。
子徽之宏之。
俱未冠。
尝学文矣。
幼子未名。
小字振振
夫人京兆韦氏。
抱之以缞。
从其輤车。
哀感行旅。
呜呼。
君之寓于江南
年十六而先府君殁。
事祖母以至孝闻。
在羁旅之中。
当离乱之际。
贞固而未尝忘于道。
廉让而未尝亏于义。
年十八。
赵郡李遐叔河南独孤至之始见其文。
称其美。
由是大名彰于海内。
四方之诸侯洎使者之至郡。
更遣招辟而宾礼之。
其升于朝。
无激讦以直已。
无逶迤以曲从。
不争逐以务进。
不比周以为党。
退则澹然而居于一室。
傲遗乎万物。
贯极乎六籍。
旁罗乎百氏。
太史公之实录。
又考老庄道家之言。
皆睹其奥而观其妙。
立德玩词以为文。
其所论载讽咏。
法于春秋。
协于谟训。
大雅之疏达而信。
颂之宽静形焉。
博约而深厚。
优游而广大。
其三占之遗。
有文集三十卷。
为学者之师式。
尝著释氏止观统例。
几乎易之系辞矣。
前后五岁。
职必更于清显。
擢必首于俊造。
殁之日。
位未及于褒赠之典。
然而天子憯怛悼痛。
恩有加焉。
假之以寿。
则将有器使之寄。
柄用之重。
是直屈于短夭而无命。
非不遇也。
执友博陵崔元翰哀之。
乃为铭于墓门。
识其邱陇。
铭曰。
懿文德。
垂典则。
以藻身。
华国
命之短。
哀何极。
放免诸道积欠诏 中唐 · 德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三
朕临御兆人。为之父母。
思厎于道。俾安其生。
然则邦计不可不供。封陲且以集事
而累经水旱。或有流庸。
积成逋悬。寖以凋瘵。
每念于此。惕然疚怀。
中宵以兴。思拯其弊。
将以悯其疾苦。致于康宁。
岂可更扰疲人。尚为徵敛。
宜宏善贷。以惠困穷。
其诸道州府应欠负贞元八年九年十年两税。及榷酒钱。
总五百六十万七千馀贯。在百姓腹内。
一切并免。如巳徵得在官者。
宜令所司具条疏闻奏。呜呼。
天生蒸人。君为司牧。
百姓不足。过实在予。
永思其艰。载用祗畏。
宣示中外。令知朕怀。
大唐中兴间气集序 唐 · 高仲武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八
诗人之所作本诸心。
心有所感而形于言。
言合典谟。
则列于风雅。
暨乎梁昭明
载述已往。
撰集者数家。
榷其风流。
正声最备。
其馀著录。
或未至正焉。
何者。
英华失于浮游。
玉台陷于淫靡。
珠英但纪朝士
丹阳止录吴人
此由曲学专门。
何暇兼包众善。
使夫大雅君子。
所以对卷而长叹也。
唐兴一百七十载。
属方隅叛援。
戎事纷纭。
业文之人。
述作中废。
粤若肃宗先帝以殷忧启圣。
反正中兴。
伏惟皇帝以出震继明。
保安区宇。
国风雅颂。
蔚然复兴。
所谓文明御时。
上以化下者也。
某不揆菲陋。
辄罄謏闻。
博访词林。
采察谣俗。
起自至德元年首。
终于大历末年
作者数千。
选者二十六人。
五言诗一百四十首。
七言诗附之。
列为两卷。
略叙品汇人伦。
命曰中兴间气集。
且夫微言虽绝。
大制犹存。
详略其臧否。
尚可拟议。
古之作者。
因事造端。
敷宏体要。
立义以全其制。
因文以寄其心。
著王政之兴衰。
国风之善否。
岂其苟悦权右。
取媚薄俗哉。
今之所收。
殆革斯弊。
但使体格风雅。
理致清新。
期观者易心。
听者竦耳。
则朝野通载。
格律兼收。
自郐以下。
非所附丽。
凡百君子。
幸详至公。
分水岭(一作东岭)794年 中唐 · 孟郊
 押东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南阳市鲁阳关
山壮马力短,马(一作路)行石齿中。
十步九举辔,回环失西东
溪水变为雨,悬崖阴濛濛。
客衣飘飖葛花零落风。
白日舍我没(一作去),征途忽然穷。
兴元吐蕃尚结赞抽军回归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
右。
钦溆奉宣圣旨。
适得浑瑊奏。
比日尚结赞频使人计会。
拟自领兵马。
尅期同收京城
缘春来蕃军。
多有疾疫。
近得探报。
尚结赞等并抽兵退归。
不知远近。
朕意缘吐蕃士马强盛。
又以和好之义。
自请将兵。
助国讨贼。
朝夕望其成功。
今忽抽军退归。
甚失准拟。
浑瑊李晟等诸军兵马。
并不至绝多。
若无蕃军应援。
深虑被贼冲突。
卿试料量事势如何者。
臣质性孱昧
不习兵机。
但以人情揆之。
时亦偶有所得。
自承此旨。
欣贺实深。
窃谓蕃戎退归。
乃是社稷遐福。
昨日已附钦溆口奏讫。
伏恐未尽愚款。
尚劳圣忧。
谨附披陈。
庶解疑结。
吐蕃者。
犬羊同类。
狐鼠为心。
贪而多防。
狡而无耻。
威之不格。
抚之不怀。
虽或时有盛衰。
大抵常为边患。
阴诈难御。
特甚诸夷。
陛下但举建中已来近事准之。
则戎心难知。
固可明矣。
顷者方靖中夏
未遑外虞。
因其乞盟。
遂许结好。
加恩降礼。
有欲无违。
而乃邀求寖多。
翻覆靡定。
托因细事。
啧有烦言
首尾凡历四年。
要约竟未坚决。
立碑才毕。
复请改移。
猜矫多端。
于斯可验。
逮至盗惊都邑
驾幸郊畿。
结赞总戎在边。
因请将兵赴难。
陛下推诚允纳。
厚赂招徕。
逗留持疑。
竟不时进。
无济讨除之用。
但携将帅之心。
怀光遽至猖狂。
颇亦由兹促祸。
及皇舆再驾。
移跸汉中
陛下犹望蕃兵。
以宁内难。
亲倚之情弥厚。
屈就之事亦多。
豺狼野心。
曾不知感。
翻受朱泚信使。
意在观变推移。
频与诸军尅期。
至时皆不赴会。
致令偫帅。
进退忧虞。
欲舍之独前。
则虑其怀怨乘蹑。
欲待之合势。
则苦其失信稽延。
既奸且骄。
曷望成绩。
非唯变态难测。
且又妨扰实深。
戎若未归。
寇终不灭。
臣请复为陛下根本其说。
则人情物理昭然。
皆可得而察焉。
向者谋诱蕃兵。
本是使臣失策。
陛下急于戡乱。
嘉彼效诚。
唯恐后时。
不暇详议。
遽降优诏。
促令进军。
远近闻之。
莫不危骇。
将帅意陛下不见信任。
且患蕃戎之夺其功。
士卒恐陛下不恤旧劳。
而畏蕃戎之专其利。
贼党惧蕃戎之胜。
不死则悉遗之擒。
百姓畏蕃戎之来。
有财必尽为所掠。
是以顺于王化者。
其心不得不怠。
陷于寇境者。
其势不得不坚。
怠我之师。
坚寇之众。
戎心变诈。
复未可量。
以此益兵。
但招其损耳。
以此靖国。
适资其乱耳。
抑昨蕃戎未退。
臣又窃有过忧。
流闻结赞好谋。
恐其潜蓄奸计。
傥或幸朝廷播越之际。
乘贼穷蹙之时。
轻犯近郊。
若升虚邑。
耀兵牧马。
不却不前。
外奉国家。
内通凶逆。
两持诱胁之势。
俱纳赠遗之资。
旁观战争。
坐乘衰弊。
如此则王师不得伐叛。
烝黎不得宁居。
贼必耗亡。
我亦困竭。
京甸所有。
势无孑遗。
千里邱墟。
得将安用。
是乃戎有万全之利。
我有不测之危。
臣所以痛心伤神。
昼惊夕惕者。
虑其意及于此也。
所赖天夺其魄。
神降之灾。
睹机若暝。
遘厉自遁。
实昊穹悔祸之应。
列圣垂祐之期。
廓清妖氛。
庆必非远。
何以知其然也。
自贼之乱。
始于暴兵。
因徵役之繁兴。
乘卫禁之阙备。
诱扇偫慝。
遂谋大奸。
逆天僭君。
躬肆攻逼。
凡有血气。
皆知惋嗟。
矧伊忠良。
孰不痛愤。
独恶无与。
何能久存。
加以圣德日新。
改过不吝。
布革弊之诏。
宏恤隐之怀。
天下黎元。
翕然迁善。
易心改观。
厌乱思安
和风既扬。
昏祲自敛。
蠢兹狂悖。
久合歼夷。
顷属怀光昏迷。
缓师养寇。
吐蕃干挠。
生事惑人。
故使义士无施。
厉阶犹梗。
今怀光别保蒲绛。
吐蕃远避封疆。
形势既分。
腹背无患。
诸帅。
才力得伸。
又各士马非多。
资粮向竭。
若不降贼。
即须建功。
此辈宠任已崇。
贵位已极。
建功则宠增而位固。
降贼则名辱而身危。
况贼之凶愚。
灭亡可必。
贼之孤劣。
剪扑非难。
孰肯舍固而就危。
违宠而从辱。
弃垂成之业。
臣将灭之虏哉。
既牵于利害之情。
理不同恶。
又迫于单乏之急。
势难久居
势理相驱。
安能无战。
浑瑊戴休颜韩游瑰乘其西北。
李晟骆元光尚可孤攻其东南。
同病相资。
自当合力。
但愿陛下慎于抚接。
以奋起忠勇之心。
勤于砥砺。
昭苏远近之望。
中兴大业
旬月可期。
不宜尚眷眷于犬羊之偫。
以失将士之情也。
臣愚不任恳悃之至。
辄以私怀忖度。
谨冒昧以闻。
谨奏。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一
门下。朕以寡德。
属当大统。皇天眷佑。
俾主兆人。惧不克承。
夙夜祇畏。缅怀前烈。
致于升平。予心浩然。
罔知攸济。小大之务。
曷尝不勤。刍荛之言。
亦莫不敬。虑每存于致理。
志常在于恤人。中宵屡兴。
终食累叹。一事乖弛。
惄焉疚怀。一夫罹殃。
恻若伤体。思与海内。
同臻大和。息其战争。
保其生业。降心从众。
实匪有辞。克已利人。
诚无所吝。然以视听有极。
思虑难周。况乎长自深宫。
安于近习。损益之理。
宁免过差。幽远之情。
固多未达。由是兢兢砥砺。
悔往修来。烛理所患于不明。
推心庶几于无负。日慎一日。
于今十有五年矣。上灵降鉴。
多士叶诚。五稼屡丰。
四鄙不扰。方镇辑睦。
干戈厎宁。边垒缮完。
殊方款附。协天地会昌之运。
实宗社无疆之休。庆既于元功。
礼有昭于大报。矧惟霜露之感。
永切孝思。禋燎之仪。
每勤精意。将申诚敬。
其在躬亲。是与公卿大夫。
虔奉牺牲。恭奠圭璧。
陈其文物。荐其馨香。
类秩于泰坛。朝享于寝庙。
率职来助。万邦攸同。
备物致严。百礼具举。
诚慕获展。神人允谐。
明发永怀。庆感斯集。
纯嘏所锡。岂惟朕躬。
思俾普天。均承惠泽。
可大赦天下。贞元九年十一月十日昧爽已前。
系囚见徒。大辟已下。
罪无轻重。咸赦除之。
其见于官司辩对者。亦并放免。
官人犯入已赃。不可令其却上。
已后勿以为累。左降官及流人。
并量移近处。其官已经量移未复资者。
还其阶爵。窜谪遐裔。
冀速沾恩。比者准制量移。
所司比例申牒。屡加盘覆。
累涉岁年。既甚淹迟。
且不均一。宜令吏部刑部审勘检本流贬及量移敕旨。
比类元犯事状轻重。两月内与处分。
内外文武见任及致仕家居。并诸军诸使将士等。
三品已上赐爵一级。四品已下加一阶。
从我巡狩。涉于艰难。
录其忠劳。宜有优异。
应从奉天扈从至兴元府文武官将士等。普恩之外。
三品已上赐爵一级。四品已下加一阶。
兵兴已来。垂四十载。
税额烦重。人已困穷。
因之以流离。加之以冻馁。
为人父母。实切哀伤。
诚由德化未孚。耗斁犹广。
每欲蠲复。使之小休。
迫于军储。有意未就。
姑示勤恤。减其田租。
惠贷非多。良深悯愧。
天下百姓。贞元十年地租斛㪷应合度支收管者。
宜并三分减收一分。如当管无属度支斛㪷。
即减放合送上都十分之一。其所放斛㪷钱物。
并委巡院官与观察经略等使计会。审勘定数。
分明榜示百姓。仍具申奏。
去年以来所有贷粮种子。并存百姓腹内者。
一切放免。富国安人
在于薄敛。必不得已。
简则易从。自顷削去烦苛。
定为两税。既无他挠。
颇便于时。朕推诚御人。
所贵在信。保此成法。
期于不踰。凡百有司。
所宜遵守。傥求取无节。
则因缘起奸。获利失人。
殊乖朕意。诸司诸使及诸州府。
除两税外。别有科配。
悉宜禁绝。近年以来。
因和市和籴欠负百姓钱物。并即填还。
已后官司应有市籴者。各须先付价直。
不得赊取抑配。因兹敛怨扰人。
水旱为灾。古人不免。
苟有丰蓄。则无凶年。
间属多虞。里闾凋耗。
如务求于日给。不遑虑于岁储。
一谷不成。人则艰食。
害至而救。其伤已多。
俾无馁殍之忧。将在备之而已。
宜委诸州府长吏。每年以当管回残馀羡钱物。
谷贱时收籴。各随便近贮纳。
年终具有无多少。报中书门下
申考功。以为考课升降。
如有替代。各分交领。
准前申报。若遇灾异不稔。
即量事给与百姓。辄有将充诸色用者。
以枉法赃罪之。其劝课百姓。
自置义仓。仍准贞元元年十一月十一日制处分。
立人之道。惟孝与忠。
孝莫大于荣亲。忠莫先于竭节。
惟尔师长卿校。洎乎方岳列藩。
保乂皇家。交修庶绩。
竭节之效。既昭乃诚。
荣亲之恩。宜洽国典。
内外文武清望职事官。并节度观察防禦团练经略等使。
父在未有官。量授检校五品官。
母在未有邑号者。各封邑号。
父母亡没者。量与追赠。
已经追赠者。更与改赠。
佐运之臣。纳忠之辅。
功既存于社稷。庆宜及于子孙。
故周锡土田。汉传带砺。
畴其爵邑。与国始终。
固以明报德之恩。劝为臣之节。
其或年代未远。利泽犹存。
祠宇已变于荒墟。裔嗣不编于仕籍。
思其人。犹爱其树。
况奠享乏主。而不加省录者乎。
兴灭国。继绝代。
所以礼先贤也。修宗庙。
敬祀事。所以教追孝也。
化俗归厚。此其大端。
应九庙配享功臣。及武德以来将相
名节特高。有封爵废绝。
祠庙无主者。宜许子孙一人绍封。
以时享祀。自今以后。
应有家庙。子孙但传袭封爵者。
并许享祔于庙。其有毁卖私庙及买之者。
各以犯教义赃论。自古圣帝明王忠臣烈士。
各令所在长吏以礼致祭。书叙明目达聪。
垂拱而理。诗称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舍已从人。
故能通天下之志。弃瑕录用
故能尽天下之才。昔在太宗
勤求理道。纳谏如响。
任贤勿疑。致俗于太平。
垂范于永代。朕获承鸿绪。
追慕圣猷。书之座隅。
常自儆励。朝夕翘想。
庶闻嘉谋。梦寐劳怀。
思得贤士。凡厥在位。
所宜共成。诸司官有陈便宜者。
各尽所见。条疏封进。
事有冤滞。政有阙遗。
悉当极言。无或隐避。
诏敕不便于时者。所司执奏以闻。
天下有蕴德怀才。隐居不仕。
委所在观察使表荐。当以礼邀致。
诸色人中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
或博通坟典。达于教化。
或详练故事。长于著述。
或精习律令。晓畅法理。
或该明吏术。可委理人。
或洞识韬略。堪任将帅者。
委所在州府长吏台省常参官详录行能举奏。仍牒报吏部
其所举人。并限来年七月内到京。
朕当亲试。应缘大礼掌职行事仗内引驾将军中郎郎将留守副留守
并诸道表状陪位法驾三引官等。三品已上更赐爵一级。
四品已下加一阶。其郊坛宫庙行事官。
仍各赐勋两转。皇亲诸亲应陪位者。
三品已上赐爵一级。四品五品加一阶。
六品已下及常选官。至选日优与处分。
白身人及诸色应陪位官等各赐勋两转。亲王大长公主郡主县主赐物各有差。
酅公介公各赐物若干段。行事室长掌坐斋郎礼生赞者。
各减一年劳。无劳可减者。
至简选日优与处分。崇贤馆学生减策一道。
国子监学生陪位者。及应缘祇应诸司作官直长长上流外要职掌。
内侍省白身。诸州行纲考典两京耆寿。
诸色番役当上在城并量留十月番人等。各赐勋一转。
鸿胪番客共赐物若干。神策六军英武威远皇城金吾街使诸军诸使将士。
应缘大礼宿卫御楼立仗及守本库本营者。共赐物若干端匹。
天下耆老。百岁已上者各赐锦帛五段。
米五硕。八十已上及鳏寡茕独不能自存者。
刺史县令各加优恤。应缘大礼加阶及赐勋爵等申报叙奏期限。
并准贞元六年十二月二日敕处分。馀依常式。
所司不须更作条件。赦书日行五百里。
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吏部员外郎南曹厅壁记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四
汉廷尚书郎辨章制度。主文起草之任。
东汉方冠以曹名。用诸曹功次超卓者。
转迁选部魏晋已还。
其任寖剧。国家纪律昭明。
官修其方。凡荐绅之伦未命为大夫者。
满岁皆调于毂下。启事赋录。
必先有司。初上元中
天官赵郡李敬元号为称职。以覆视官簿。
差次裁成。端本肇末。
不得不重。乃请外郎一人颛南曹之任。
其后或诏同曹郎分主之。或诏他曹郎权居之。
皆难其才而慎斯举也。大抵膺是命者。
多士必属耳目焉。以其公私能否之闻。
不可遏也。以事之委会。
吏之奇邪。因缘诡故。
中若市道。居之者通则阔略。
守或深刻。苟成绩于是。
则翰飞不暇。登二掖。
六职。得之夷易。
疾若传置太原王仲舒字宏中
温毅廉直。清方敦实。
风概资才。迈乎偫伦。
贞元十年冬。繇诸侯部从事贤良对策。
历左右谏列仪曹考功郎十八年实受斯命。
类能故也。于是用心坚明忠恕。
循理官业。程品具举。
尤违自绝。然后以状之成。
质于冢宰小宰。罢遣者不讟。
受禄者不诬。恢恢然投其虚而芒刃不顿。
君子以宏中之道为折中矣。昔春秋书士縠曰。
堪其事也。鲁语曰。
署所以朝夕虔君命也。今因官署而举事任。
春秋邱明之志也。至若龙朔咸亨
改复之说。此皆不书。
唐赠兵部尚书宣公陆贽翰苑集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三
尝读贾谊书。观其经制人文。
铺陈帝业。术亦至矣。
待之宣室。恨得后时。
遇亦深矣。然竟不能达四聪而尽其善。
排偫议而试厥谋。道之难行。
亦已久矣。东阳绛灌。
何代无之。噫。
一薰一莸。善齐不能同其器。
方凿圆枘。良工无以措巧心。
所以治世少而乱日多。大雅衰而正声寝。
汉道未融。既失之于贾傅
吾唐不幸。复摈弃于陆公
公讳字敬舆
吴郡苏人。溧阳侃之子。
年十八登进士第。应博学宏辞科。
郑县。非其好也。
省母归寿春。刺史张镒
有名于时。一获晤言。
大加赏识。暨别。
泉货数万为赆。曰。
愿以此奉太夫人一日之膳。公悉辞之。
新茶一串而已。是岁以书判拔萃调渭南主簿
御史府以监察换之。德宗皇帝春宫时知名。
召对翰林。即日为学士
祠部员外考功郎中朱泚之乱。
从幸奉天。时车驾播迁。
诏书旁午。公洒翰即成。
不复起草。初若不经思虑。
及成而奏。无不曲尽事情。
中于机会。仓卒填委。
同职者无不拱手叹伏。不能复有所助。
尝从容奏曰。此时诏书。
陛下宜痛自引过。以感人心。
昔禹汤以罪已勃兴。楚昭以善言复国。
陛下诚能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
俾臣草辞无讳。庶几偫盗革心。
上从之。故行在诏书始下。
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
议者以德宗克平寇乱。不惟神武之功。
爪牙宣力。盖亦资文德腹心之助焉。
及还京师。李抱贞来朝。
奏曰。陛下在山南时。
山东士卒闻书诏之辞。无不感泣。
思奋臣节。时臣知贼不足平也。
公自行在带本职。拜谏议大夫中书舍人
精敏小心。未尝有过。
艰难扈从。行在辄随。
启沃谟猷。特所亲信。
有时宴语。不以公卿指名。
但呼陆九而已。初幸梁洋。
栈道危狭。从官前后相失。
上夜次山馆。召公不至。
泫然号于禁旅曰。得陆贽者赏千金。
顷之公至。太子亲王皆贺。
初公既职内署。母韦氏尚在吴中
上遣中使迎至京师。道路置驿。
文士荣之。丁韦夫人忧去职。
持丧于洛。遣人护溧阳之柩。
祔于河南。上遣中使监护其事。
四方赙遗数百万。公一无所取。
素与蜀帅韦南康布衣友善。韦令每月置遗。
公奏而受之。服阕复内职
权知兵部侍郎觐见之日。
天子为之兴。改容叙吊。
优礼如此。内外属望。
日夕俟其辅政。为窦参忌嫉。
故缓之。真拜兵部侍郎
知贡举。得人之盛。
公议称之。贞元八年中书侍郎平章事
公以少年入侍内殿。特蒙知遇。
不可与众浮沈。苟且自爱。
事有不可。必诤之。
上察物太精。躬临庶政。
失其大体。动与公违。
奸谀从而閒之。屡至不悦。
亲友或规之。公曰。
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
不恤其他。公精于吏事。
斟酌剖决。不爽锱铢。
其经纶制度。具在德宗实录。
窦参刘士宁之赂。为李巽所发。
得罪左迁。横议者以公与参素不协。
归罢相之议于公。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奸回得幸。
害时蠹政。物议莫敢指言。
公独以身当之。屡言不可。
翰林学士吴通元忌公先达。每切中伤。
阴结延龄。互言公短。
宰相赵憬。公之引拔。
升为同列。以公排邪守正。
心复异之。偫邪沮谋。
直道不胜。十年退公为宾客
罢政事。明年夏旱。
刍粮不给。军校诉于上。
延龄奏曰。此皆陆贽辈怨望。
鼓扇军人也。贬公忠州别驾
上怒不可测。赖阳城张万福救之获免。
蜀帅韦令抗表请以代已。岁赂资粮。
公在南宾。闭门却埽。
郡人希识其面。复避谤不著书。
唯考校医方。撰集验方五十卷行于世。
江峡十稔。永贞初
郑馀庆阳城同徵还。公已薨殁。
时年五十二。公之秉笔内署也。
搉古扬今。雄文藻思。
敷之为文诰。伸之为典谟。
俾僄狡向风。懦夫增气。
则有制诰集一十卷。览公之作。
则知公之为文也。润色之馀。
论思献纳。军国利害。
巨细必陈。则有奏草七卷。
览公之奏。则知公之为臣也。
其在相位也。推贤与能。
举直错枉。将斡璿衡而揭日月。
清氛沴而平泰阶。敷其道也。
伊说争衡。考其文也。
与典谟接轸。则有中书奏议七卷。
览公之奏议。则知公之事君也。
古人以士之遇也。其要有四焉。
才位时命也。仲尼有才而无位。
其道不行。贾生有时而无命。
终于一恸。唯公才不谓不长。
位不谓不达。逢时而不尽其道。
非命欤。裴氏之子。
焉能使公不遇哉。者又以房魏姚宋。
逢时遇主。克致清平
陆君亦获幸时君。而不能与房魏争烈。
盖道未至也。应之曰。
道虽自我。宏之在人。
蜚蝗竟天。农稷不能善稼。
奔车覆辙。孔孟亦废规行。
若使四君与公。易时而相。
则一否一臧。未可知也。
而致君不及贞观开元者。盖时不幸也。
岂公不幸哉。以为其道未至。
不亦诬乎。公之文集有诗文赋。
集表状为别集十五卷。其关于时政。
昭昭然与金石不朽者。惟制诰奏议乎。
虽已流行。多谬编次。
今以类相从。冠于编首。
兼略书其官氏景行。以为序引。
俾后之君子。览公制作。
效之为文为臣事君之道。不其伟欤。
韩祭酒794年3月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维贞元十年岁次甲戌三月朔日。
徵事郎左补阙权德舆
谨以清酌庶羞之奠。
敬祭于故国子祭酒韩十四丈之灵。
伏惟德厚流光。
炳灵发祥。
传庆于公。
郁为圭璋。
宣力中外。
道光明代。
动必有裕。
直而无悔。
从容谏垣
密勿丝言。
炳然宪章。
润色化源。
天官之贰
京剧之贵。
四方取则。
九赋不匮。
蓬山秘书
大学尊儒。
选重前代。
非贤勿居。
率是明德。
便藩右职。
宣其馨香。
昭其物则。
四科难并。
全才乃克。
利用无方。
沛然馀力。
再世金铉。
确乎匪躬。
光辅帝道。
是为门风。
缁衣棣华。
宜复于公。
终缺人望。
天乎不佣。
顾惟小子。
夙承先友。
骨肉之契。
岁寒逾久。
爰自龆丱。
深仁善诱。
恤此残生。
均其所有。
衣而食之。
禄而仕之。
阖门仰给。
纤悉无遗。
仁恻之道。
曲尽其宜。
二十年閒。
完安保持。
比肩多士。
忝迹清时。
必由念虑。
敢不知思。
秦原苍苍。
丹旐迟迟。
精魂何往。
音容莫追。
沈哀激中。
雪涕交挥。
神鉴如在。
含酸托词。
尚飨。
太中大夫国子祭酒颍川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韩公行状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
曾祖符。
潭阳郡太守
祖大智。
河南府士曹参军
吏部郎中
父休。
皇太子少保
司徒
谥文忠公
京兆府万年县芙蓉乡龙游里韩洄年六十三状。
公字幼深
其先颍川之人。
自同姓于周。
受封于韩。
逮献子而为正卿。
景侯而开列国。
司马氏代家。
言之详矣。
八代祖播。
徙居颍川
遂为颍川人
继有勋力。
代名忠孝。
以至文忠公。
用醇仁清德。
左右元宗
致中和以为国经。
躬恺悌以为家法。
公纂承茂绪
幼有令闻。
直方重。
博厚宏大。
该涉偫书。
尤治春秋诗礼之学。
必睹其奥。
而践乎中。
未弱冠。
以门荫补宏文生。
满岁参调。
侍郎达奚珣
矫枉过正。
以地望降资。
章怀太子陵令
且将察其词气。
以为铨藻。
公恬然受署。
初无愠容。
当时识者。
知其致远。
天宝末
盗陷西京
兄侄七人。
遭罹不淑。
茹痛违难。
寓于江南
布衣蔬食。
不听声乐者。
积六七年。
友悌行义。
士林以为难。
翘车辟书。
旁午而至。
累授汉中郡江陵府二功曹大理司直汉中郡司马苏州司马
且皆有宾介之请。
至之邦。
待公政成。
甘于粗粝。
聚其禄廪。
办治葬具。
归于京师
七丧祔窆。
礼无违者。
名教之士。
翕然称之。
洪州刺史张镐
以故相之重。
作镇江西
奏授本州长史莫徭副史。
怀徕夷落。
向方率教。
乾元中
江淮凶饥。
相扇啸聚。
新安郡负山洞之阻。
为害特甚。
朝廷推其能名。
睦州别驾知州事
俄拜监察御史
又转殿中侍御史
赐绯鱼袋。
江西都团练判官
军州庶政。
多所访决。
岁馀。
张终于位。
公上介领留务
时吴楚剽轻。
法禁未一。
长吏交代。
人心辄摇。
公临以威重。
抚以慈惠。
宁封部。
以待守臣
李梁公岘之充江淮选补使也。
引为判官
多所宏益。
大历初
转运使刘尚书晏
盛选从事
分命四方。
江淮上流。
为之枢会。
奏改屯田员外郎侍御史
扬子留后。
累岁就加司封郎中
肃给而有守。
清明而中节。
有司之移用不匮。
上国之经费有伦。
六七年閒。
号为称职。
名实益茂。
徵拜谏议大夫
数与左补阙李翰连上封章。
极言得失。
未几。
以本官知制诰
参掌宥密
式敷声明。
炳然训辞。
润色王度
元载持衡。
深相器重。
公愈不自安。
每因灾眚。
必疏古义。
且以西汉赐上尊酒之比。
深儆戒之。
元终不悟。
于祸。
公以谤累贬邵州司户
今上践位。
励精理本。
徵为淮西淮南等道黜陟使
复拜朝议大夫
摄衣登车。
以澄清风俗为己任。
未及行。
权判户部侍郎判度支
赐金印紫绶。
先是公兄太傅忠肃公实居其任。
受邦国之比要。
制财用之均节。
物力不屈。
王府以充。
其出牧也。
厥职寖废。
公乃革烦政。
振旧纲。
既无暴征。
亦无遗利。
罢省胥吏冗食者二千馀人。
明年。
太府卿张献恭广廪库。
以受岁杪量入之数。
又于长安万年二县界。
奏贮米谷数十万石。
视年之丰耗。
而为之发敛。
人无艰食。
岁无灾荒。
虽元凯之智略。
寿昌之功利。
不是过也。
上方倚以大任。
执事者所抑。
出为蜀州刺史
蜀多火灾。
自古所患。
俗以为常。
无所惩禁。
公到部逾月。
令事时。
里胥不劳。
州兵多暇。
乃省经用之费。
给大半之庸。
俾其埏埴。
以易蓬荜。
翚飞鸟革。
相望如云。
授之逾年。
乃偿其直。
三岁在郡。
四封恬然。
辟田之污莱三千馀顷。
复人之庸亡二千馀户。
教之树艺。
俾之生植。
井络之下。
人至于今怀之。
朝廷陟明奏课。
公实居最。
有诏徵还。
既至。
兵部侍郎
在职数月。
京兆尹御史大夫
三辅难理。
毂下尤甚。
贼泚之后。
旱蝗相乘。
连师十馀万。
屯于蒲坂
戎装兵马。
仰给京师
内安罢氓。
外赡军实。
师克济而人不困。
公之力焉。
刑部侍郎
刑罚者。
国之大典。
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
而或巧诋比况。
因缘为奸。
公讲求纪律。
明为式例。
悉以条奏。
颁于四方。
吏无舞文。
人得从善矣。
秘书监
乃奏置五经正本。
补偫书之阙。
蓬阁之中。
粲然如初。
复除兵部侍郎
累岁改国子祭酒
自兵兴以来。
多趋末流而弃夷道
故学者不振。
而子衿之诗作焉。
公曰。
崇化
本于六籍。
不学将落。
吾其忧乎。
乃表名儒袁颐韦渠牟列于学官
讲左氏春秋小戴礼。
抠衣鼓箧之徒。
溢于国庠
讲诵之声。
如在洙泗。
公所至必化。
其用无方。
方将介祉以锡难老。
亮天工以缵旧服。
人望未塞。
贞元十年二月九日
寝疾终于昌化里之私第。
皇情轸悼。
追赠户部尚书
哀荣之礼。
于公备矣。
公有识度风鉴。
博爱容众。
与朋友交。
死生以之。
明于吏职。
能断大事。
疏达而有节。
粹和而不流。
约身以周急。
洁己而恕物。
先师四教。
克蹈其全。
中台六职
常居其半。
无忌之镇静
安国之忠厚。
延寿之恩信。
惟公兼而有之。
允所谓邦之才臣。
终温且惠者也。
龟筮叶吉。
日月有期。
易其名者。
请徵旧典。
谨状。
三月日。
太中大夫国子祭酒颍川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韩公故吏某官某谨上尚书考功
夫士之生也。
躬五常以致用。
其没也。
节一惠以尊名。
则善否有章。
宾实不挠。
谨按故韩公。
直方于旧德。
播功行于清朝。
通而有守。
忠而能力。
树善匪懈。
好谋而成。
课绩中台
道光太学
大雅明哲。
惟公有之。
考行饰终。
古先令典。
谨撰录所履。
布诸有司。
请徵叔发之谥。
以叶周公之法。
谨上。
唐故内供奉翻经义解讲律论法师𧦬空和上塔铭 唐 · 王申伯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四
天地之德至大。
非风雷日月之用。
不能赞其化育。
而致生乎万物。
释氏之教至精。
非聪达惠觉之士。
不能扬其妙道。
而化度乎偫疑。
生法师
克契斯义。
用安一世。
以垂化后云。
法师讳𧦬空。
姓任氏
弱而神清。
幼而不偫。
年八岁。
心已向佛。
诚请既行。
缘爱自去。
遂授经于惠云□学景鸾耳所一闻。
亦既悬解。
目所一览。
又若夙习。
跪陈精奥。
师皆叹异。
知□其法。
非天纵之。
孰能与斯。
法师常谓弟子曰。
我静观众生。
或瞽或聋。
嗷嗷嗤嗤。
溺于狂妄。
若智者不能扷。
仁者不之慈。
虽独揭厉于清源
则大圣之教。
又将安施。
于是张善恶报应。
驱僻邪于中正
导真如之理。
解拘缚之劳。
登高抗音。
化所不化。
代宗则声仁王之文。
言发而归于大中。
理贯而合于至正。
故君闻而仁。
臣闻而忠。
推而广之。
夙化斯变。
法师天竺三藏译六波罗密经。
功毕上献。
天子感叹。
锡赉有加。
虽异方之奉斯学者。
知有所本矣。
由是人教扬溢于海内。
惠风渐渍于人心。
朝廷垂衣。
刑措于下。
其或有助乎。
呜呼。
时将不幸。
人其无依。
贞元十年正月十五日
告行于兴唐寺
报年六十一。
弟子惠见等。
与俗侣白衣会葬。
服纕者千人。
其年二月四日
弟子智诚等共起塔于毕原高冈。
既相与号慕不逮
自咨鄙人。
刊铭于石。
述其妙道。
用慰永怀。
铭曰。
佛有妙法。
使皆清净。
世界罕闻。
色尘皆盛(其一)
心逐于□情乱于性。
扇为颓风。
荡然莫正(其二)
大哉我师。
降厥慈悲。
开示寂乐。
破摧昏疑(其三)
法相既圆。
色空自离。
千万大众。
叹泣而随(其四)
大教既扬。
威德□光。
除彼烦□化为清凉(其五)
功成身去。
自契自藏。
铭于塔石。
与天俱极(其六)
东都龙兴寺镇国般舟道场均上人功德记 唐 · 穆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三
按经文。
我以神力供养。
不如以身供养。
故曰若能燃手指乃至足指者。
是名第一之施。
盖菩萨之行也。
今我上人以两臂为炉。
爇香千度。
用夫苾刍萧之义。
以简万望。
夫以百福庄严之重。
千度焚烧之苦。
与夫一指之功。
不为多乎。
又刺体之血。
以严经像。
若素为涂。
若绘为䌽。
若写为墨。
凡成就阿弥陀佛一躯。
观音势至二善二菩萨各二事。
经千卷。
经以皮为纸。
以血为墨。
书写经戒。
亦菩萨之行也。
曷若加之图像。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尽取诸身乎。
上人姓王氏。
东周河南人
七岁丧所恃。
十一丧所怙。
童蒙孤子。
无兄弟之亲。
自毁其生。
用集封树。
己而叹立身扬名。
无逮既往。
乃发大宏誓。
以报罔极。
大历五年
始居龙兴寺镇国般舟道场。
尔来足不踰阈者垂三十载。
其为业也。
形不住心。
夜不息昼。
外不舍百刻之一。
中不迁万化之二。
劳其形与天健。
精其志与日新。
蹈极乐于自竭之操。
前后以一月有一旬。
旬有九日为一息者。
不记百数。
其愿以本尊本。
以愿为愿。
其病以众生之病为我病。
我生未已。
我病曷袪。
我病未袪。
我愿曷已。
然则大慈大悲之誓竟。
我愿云竟。
无边生生之苦尽。
我病云尽。
我生有灭。
我愿与生生俱生。
我形或劳。
我心与极乐无极。
巍巍乎可思量哉。
员太夫人河东郡太夫人
性合真如。
业通禅寂。
尝谓学者千万。
达者二三。
苟未至于心离有无。
迹超生灭。
则苦行为难为。
至诚格诸天。
念向偫望。
亦足使见闻耸善。
远迩归心。
况乎嗤嗤回向之徒。
闻道甚稀。
睹相且众。
则上人所以持本教。
济众生。
与夫禅门诸祖。
迭为舟梁。
可无愧矣。
又惧夫物之尤者。
见异于类。
行之殊者。
或疑于常。
申命小子。
以纪精苦之能。
所以题之于此。
贞元十年五月二十五日
侍御史河南穆员记。
秘书监致仕穆元堂 唐 · 穆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四
唐贞元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弃养于东都归义里私第适寝。
明年四月。嗣子赞洎质员赏奉迁灵座。
祔曾王父母于偃师首阳山之北原。赞等惟刻石识墓。
非周孔之训。宋齐以来有之。
所以藏馨香俟陵谷。不可阙也。
太夫人河东郡太夫人命曰。礼经三月之事。
所以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者。
盖孝子自尽之谓。然则自尽之大。
莫大于纪述平素。贻简幽明。
假词他人。不足以厌自尽之义。
公讳字某。十一代祖崇。
元魏宜都王。其后孝文自代迁洛阳
遂为洛阳人。奕叶王公与魏终。
五代祖伽。皇朝殷州安阳
赠刺史太常卿高祖宏远。
水部员外郎。曾祖固礼。
秘书郎。祖思恭
稷州录事参军。赠光禄少卿
考元休。相州安阳
同州刺史。自宜都殷州
以淳粹之气相遗。自殷州同州
以清白之风相授。传洪范九畴。
究天人之际。皇王得之。
不出户庭而天下治。学者得之。
王者师。公则同州君之元子
钟天元和。发地祯祥。
性得于孝友忠烈。生齐于聪明正直。
渊深峻极。溥博闳厚。
用先王之礼乐。节而文之。
是以外富直道。中积至行。
始厉高节。终全盛德。
宣尼称道之将行命也。将废命也。
命也者。似系一人之谓。
小子则曰。公之道将行时也。
将废时也。使我公之得志也。
天下至公立。大道行。
风教厚。人伦正。
天之未俾当时臻乎此也。岂系公之命乎。
盖天能使公道可奋乎百代。而不洽乎当年。
才可周乎万物。而不极于所莅。
天之不全欤。时之不全欤。
天宝中。一命景城郡盐山
在官五年。凡七宰旁邑。
三纪郡政。二介使臣
禄山作乱。以郡有煮海之富。
属城之乘。使其党曰刘道元以假守之。
公乃纠合同志。首唱大义。
枭道元以绝禄山。而郡佐畏懦。
多与公驳。史思明统众来寇。
郡俾公保东光县拒之。思明骇公之才。
使骑将持书通好。公立斩其使。
以徇于邑。且封其书于郡。
郡佐逾恐。且虑思明之见雠也。
趣公罢摄。公尝佐黜陟使分巡列郡。
平原颜公真卿阴图禄山当乱所以禦之之画。至是密遣家僮以手疏诣颜公。
书无他辞。曰夫子为卫君乎。
六字而已。颜公执书感泣。
即日以军师之礼致公。公之许颜公也。
以长子属于母弟。曰唯所往。
苟不绝先人之祀。吾无累也。
既而从颜公登陴誓众。以必死与之俱生。
援绝孤城。公志愈厉。
颜公麾下有非公所制者。伺公请沐。
中夜迫颜公跳。比及于河。
公方自拔。他日颜公诣行在所自讼。
有立者公之力。无成者已之咎。
肃宗嗟叹。以玺书徵公。
且谓颜公曰。由廷尉评谏议大夫待之。
既至。会颜公以言事忤旨。
其议遂寝。上元乾元之间
累官史府尚书省。分王命于河南征镇之军。
仅十馀帅。凭勋怙宠。
乘国艰危。自以不叛。
为文靡顾文法。公以至诚格之。
大顺激之。清明律之。
由公徵令者。相率如响。
元帅李光弼将贰于上。屡奸于公。
公守正不迁。积与之隙。
日宣不令之言。欲公畏之。
公自泗抵徐。驰驿辄至。
理折其口。义胜其心。
泄其愠于包藏。夺其谋于将发。
代宗闻焉。为一二宰臣话之。
至于叹息。于时周郑路塞。
东南贡赋之入。漕汉江转商山
诏择文武全才以守夏口。我于是有专城连率之寄。
金印紫绶之宠。诏书下日。
百城肃然。清风先翔。
甘雨随洒。荆越吴蜀之富。
期月倾之。俄封长江
淮西对境。厥帅董秦
多俾腹心为其津戍。拉商旅。
断中流。畏公明威。
拱手如梏。舟楫上下。
如行其家。万里来臻。
若赴于市。部有酷吏。
姻连勋臣。敢为贪狠。
靡所畏忌。公糺发赃罪。
暴之于朝。且以鞭朴。
惩其侮慢。我于是有再黜之咎。
勋臣故也。居五稔。
有诏徵入。牵复台省
大历七年淮南旱。
和州以师旅后疮痍深。慎选良牧。
用膺明命。视人如子。
理事如医。居一闰。
人忘其伤。又一闰。
人忘其化。无何受代。
代者冒以天宝季年版籍之额。洎即日所授数上闻。
是时兵兴二十年矣。异日版籍。
百无一存。代宗震惊。
以为亡失在我。故有泉州之贬。
初公属以徵发之弊。抗于刺举之司。
既而代至。则不知代者之指。
斐然欤。将有为欤。
赞守阙讼冤。三岁闻彻。
降而御史即州讯问。则公初年季年。
户增数倍。使者还报。
会今上龙兴。拜太子右谕德
诏曰。令子申父之冤。
宪臣受君之命。楚剑不冲于牛斗。
秦台自洗于埃尘。其明如此。
宫坊养德。优游卒岁
台辅易位。宜以举直措枉。
或曰公卿缺员。佥议所属。
以中外之望。必集于公。
而前后宰政。率以不附离之见惮。
故久滞于次。公尝自卜进退。
以深识为元龟。且时不我容。
我不时徇。则非吾之进也。
在于退乎。默默然有浩归之志。
凡谢病垂满十旬。而时议迫隘。
公望充塞。不得已而起者。
朱泚之乱。公方杜门请急。
出无车马。假乘于故人太子少师韦公伦。
弃家逃污。出城信宿。
方审乎所在而奔焉。转秘书少监右庶子
奉天兴元之勤也。大驾还宫。
百官复位。公曰。
可以行吾志矣。移疾罢免。
东归吾土陵。后五年。
就加秘书监致仕。遂公之志也。
考槃于瀍洛之上。卜胜于北山之阳。
良辰暇日。尽四时之赏。
以仁自富。以道自贵。
以孝慈为稼穑。以友爱为埙篪。
十年。喟然手疏述麟德中高宗天皇大帝诏问张公艺九代同居故事。
撰为家令。赐诸子诸妇人各一通。
赞等暨诸妇拜泣受赐。公曰。
吾之理命也。是年秋违豫。
弃背。寿七十九。
公伯姊元夫人。与公同禀至性。
有高世之德。公率太夫人所以敬养之道。
达于神明。公之教育成人者。
高祖曾祖兄弟洎孤甥侄与赞等。所以威以劝之。
慈以抚之。壹之乎天性之至。
外姻僮仆。不知所以别焉。
性嗜读书。无学不综。
经穷入室之奥。史精历代之博。
非圣人之教道。则知而不言。
每语及三代损益。以逮于国朝典故。
莫匪成诵。闻者退徵于卷。
则文字甲子。靡差毫釐。
或为卿大夫话其世代。盖郯子范子自言其祖。
不之逮也。仕四朝。
更三纪。历官二十五政。
德义政事。无非殊效。
且未尝有如分之报。而三黜一免由之。
善与人交。始不以谄渎合。
终不以生死异。尝从王事。
历佐权臣。入于朋家之门。
虽周郑交恶。田窦夺移。
彼不我疑。我不彼贰。
尝宴居诲偫子曰。吾闻君子之事亲也。
养志为大。吾之志也。
直道而已。尔事君事人。
或枉其道。日以三牲五鼎充吾庖。
非养也。苟继吾志。
或承患难。则义重于生。
宜从其重焉。赞等祇严训。
仕于天朝。赞以御史中丞
质以右补阙。皆以守职不避强禦。
并罹谴逐。员以侍御史佐东都留守
不敢陷所事杀无辜。赏以监察御史叫帝阍解兄难。
迭逢困厄。公申诫曰。
先王之道。洎尔友朋之议。
及吾异日之训。尔无亏焉。
爱子者教之以义方。不闻以谄。
尔其勉之。赞等永惟古人有欲养不待之痛。
公高尚不事。待养十年。
而赞等官薄命奇。不自极于不才不孝之分。
内乏击鲜之献。外贻非疾之忧。
是以上天神明。罚以不得自死之苦。
夫不死之道。有不敢不能。
赞等伏念为公之嗣。且太夫人在堂。
是则不敢负。不肖不逮于义。
劣不能死。荒不及文。
哀举大端。永閟幽宅。
相国义阳郡王李公墓志铭 唐 · 穆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四
皇唐九叶。
天启元圣。
运并中否。
盖有苗不恭。
舜德于是乎盛。
猃狁孔炽。
周道于是乎兴。
而我相国太保义阳王文武命代。
经纶应期。
柱石将倾。
舟楫未济。
腹心王略。
爪牙天罚。
芟夷大憝。
覆冒生人。
公讳抱真。
字太真
本姓安氏
世为凉州盛族。
高祖修仁
太宗征伐。
益大其家。
宠位本州。
启封申国
曾祖永达。
开府仪同三司左骁卫大将军
祖怀恪。
陈州司马
兵部尚书
考齐管。
赠太子太保
或才光于时。
或道屈于命。
从父兄司徒凉国公抱玉。
肃宗代宗
勋著王室。
锡以天姓。
代宗之初
仆固怀恩怙兵犯顺。
公时再命汾州别驾
随州陷焉。
怀恩雅奇公才。
而惧公之不同。
所以待公与卫公者偕切。
公竟以智勇自脱。
投身京师
上方以怀恩为忧。
不啻于禄山思明之难。
遣公进讨。
公曰。
郭子仪领朔方之众。
人多思之。
怀恩因人之心。
以邀其势。
绐其众曰。
子仪鱼朝恩所戮。
劫而用之。
今若复子仪之位。
可不战而克。
上嘉而纳之。
其后怀恩父子皆败。
朔方有众。
洎西北两蕃。
望子仪而顿伏。
皆如公策。
殿中少监
擢缨清列。
泽盛当时。
卿大夫贤者从之游。
朝论美价。
于斯为重。
大驾幸陕。
欲遂都洛阳
公入陈娄敬子房之说。
且曰。
臣见犬戎今已遁去。
翌日。
长安告至。
如公之言。
代宗器公之才。
将试其用。
诏兼御史中丞充陈郑泽潞节度留后
公以所奉之主。
则从父兄司徒公。
乃深惟大雅明哲之义。
罢请留府。
愿效列郡。
优诏从之。
泽州换覃。
怀二邦之人。
得公失公。
皆如父母。
未几。
复统留府之政。
累加御史中丞左散骑常侍
并领磁邢二州。
增秩加邑。
国之报也。
今上即位
用聪明神武照临不庭。
方叔召虎镇卫四国。
是用授以黄钺。
俾以专征。
而方命之徒。
畏威先举。
田悦以暴兵五万。
寇我东鄙。
邢州
临洺
守将乘城。
如山不拔。
忿志且耻。
既悉索境内。
且乞师于邻。
掘地干云。
壕垒数合。
上绝飞鸟。
下及黄泉。
公躬执钲鼓。
屡挫其锐。
诏命太原节度使侍中马公与公合从。
且曰尽敌。
由是摧坚阵于双冈。
释重围于二城。
歼逆徒于洹水
凡三战三北。
退伏于
窘如囚拘。
逆将朱滔
诱今司徒王公。
范阳恒山之众。
来为援。
公与马公洎偫帅屯于魏桥。
相持卒岁。
无何。
京师朱泚之乱。
銮舆外次。
偫帅失图。
苍黄还师。
惟恐在后。
公徐统士马。
退次洺州
旋奉诏书。
俾勤所职。
于时将卒倦戍久矣。
及其还也。
如川壅而溃。
势不可遏。
公以至诚大义。
发为号令。
俾四郊激勤王之志。
三军忘思归之心。
进师漳河
独压强寇。
先是与公戮力太原朔方盟津洎神策四帅十万之旅。
一朝雨散。
孤军特立。
天下危之。
公忠贯天地。
机先鬼神。
动如雷霆。
峙若山岳。
销难于未眹。
成功于无战。
氛祲四廓。
豺狼坐驯。
上在奉天
躬禹汤勃兴之德。
曰万方有罪。
罪予一人。
发号改元。
与人更始。
公奉扬天泽。
浃于四邻。
增日月之明。
广雷雨之施。
由公而复爵位者。
司徒王公洎魏博青齐三帅
凡三道数十州百万旅。
归于圣理。
公之功也。
朱滔以幽燕劲卒。
獯虏骁骑
将欲横行咸洛。
崛强中原。
辅其兄
窥伺神器。
公以奇谋正义。
间说成德
成德与
重婚姻。
事同艰阻。
与公交锋对垒。
积为敌雠。
乃为国为公。
忿如向。
将欲自竭。
先诚于公。
投我以可疑。
报之以必
公与王公之相见也。
王公旌旆车骑。
亘如长云。
晦日蔽天。
风驱而至。
公以数骑。
径造其前。
王公叱去左右。
跃鞍而下。
交臂号謼。
声闻昊天。
即日两军亿万之师。
悉如兄弟。
公遂入其垒。
授之以画。
明日合势。
大破军于泾城之西。
鼠窜旧巢。
至死不振。
折臂。
偫凶夺魄。
诸将闻风益壮。
踵武献功。
既而妖彗灭。
星躔复。
鲸鲵戮。
海水清。
而振曜灵威。
兴复昌运。
自我而始。
其天启与。
公使将如臂。
使卒如指。
决胜于千里之外者。
则河中拔。
淮夷殄。
分彼成功。
什三四焉。
临洺之解。
工部尚书
洹水之胜。
兵部
魏桥之勤。
右仆射
漳滨之固。
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朱滔之败。
司空
食实封五百户。
贞元初
上有事于上帝列祖。
公得请会朝。
宣室受釐。
明堂布政
对扬丕显。
锡命蕃庶。
方寄股肱而藩屏是切。
方属周召而桓文是赖。
数月。
受命还镇。
公之镇于潞也。
垂三十年。
抚五郡四封之人。
作之医。
作之师。
生成之。
富庶之。
耆老诣阙。
愿刊金石。
诏俾时宰
扬其颂声。
乃者大梁东平
二帅交恶。
佥使上介。
质正于公。
公以天道助顺。
神明与直
裁而辨之。
司徒王公。
以不二心合公一德。
资禀明略。
有如元龟。
议者谓上党之俗。
地狭尚力。
气寒坚冰。
战国武卒之馀也。
故长于步。
冀之北土。
马之所生。
故长于骑。
而公与王公。
天下之杰也。
各因其俗之所长。
以伯诸侯。
呜呼。
使公将步。
王公将骑。
以征四方。
以奖王室。
乱臣贼子。
谁敢萌心。
上天为何。
而降公疾。
愿守谦损。
固辞崇高
请罢三公
拜章七还。
天子重违宗臣之请。
又迫苍生之望。
退授仆射
而安危注意之任。
犹以烦之。
十年六月一日
薨于位。
春秋六十有二。
皇上震悼。
辍朝三日。
所以赠襚之品。
礼极数殚。
中贵护丧。
达于洛泗。
冬十月九日
葬于渑池
祔先君太保之茔。
礼也。
公自生勋门。
幼被儒术。
长览太史公班孟坚书。
服从衡之言。
至于兵法。
尤其天性。
而体乾之刚
利坤之贞。
之仁。
之义。
蹈礼之节。
包乐之和。
是以文昭扶翊。
武著戡清。
行备九德。
政成百度。
忠与勋偕。
业与时并。
兵符相印。
与身终始。
开国传家。
与国无穷。
盛矣哉。
公再娶于郑。
华宗令德。
其偶如一。
前夫人荥阳郡夫人
洛阳伋之子也。
不幸早世。
后夫人国夫人
洛州壶关巩之子也。
昔以贤辅贵。
今以哀报荣。
既大公门。
且肥公室。
初公之弃三军也。
嗣子前殿中侍御史缄。
为堕泪所迫。
俾嗣公位。
缄曰。
为先人之嗣者。
苟生非忠。
冒死非孝。
深惟自免之计。
既而忠孝全焉。
次子幼成
季子幼清。
次女适清河崔宏
雅有干父裕母之美。
长女幼女。
并从西方之教。
各得其旨。
缄等以公成功盛德。
列于史策。
流于歌颂。
传于故老之口。
巍巍乎其不朽矣。
若丘壑迁化。
岁序超忽。
则贞石是赖。
不可以不识焉。
爰假菲词。
俾铺元壤。
铭曰。
阴阳成岁。
百物以生。
圣贤抚运。
天下以平。
神武嗣统。
朝阳启明。
照临万邦。
震曜不庭。
蠢彼昏迷。
乃命徂征。
风行主化。
雷动天声。
靡守不固。
何攻不倾。
狺狺豺武。
率驯忠真。
茫茫氛祲。
于变廓清。
入觐于王。
惟周之桢。
帝念藩翰
复我长城。
宜锡难老。
以主夏盟。
奈何昊穹。
天椓壮龄。
善积存没。
报穷哀荣。
勒勋王府。
遗业生灵。
归我真宅。
封山表茔。
永闭泉户。
与天壤并。
河南府洛阳县主簿郑君墓志铭 唐 · 穆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五
郑君讳约
字某
元魏中书令周小司空金乡文公穆之七代孙。
皇朝东都留守京兆河南尹福建观察使御史大夫懿公叔则之冢子。
擢明经。
调大原府参军
兴平洛阳主簿
范阳卢氏。
生二男未龆。
二女未笄。
春秋四十六。
贞元十年四月八日
卒于东都尊贤里第。
十有一月某日。
从先万安山阳
哀哉。
先大夫以闻礼为业。
奉继太夫人以无违为志。
孝也。
地贵门高盖偫从。
外姻归之者如市。
身为冢嫡。
率以和气。
煦其欢心。
行也。
不籍世资。
自求于古。
立也。
馀力学文会友。
艺也。
前者先大夫出入贵仕。
羽仪中朝。
君仲父季父皆以令名列于清贯。
赫奕高明之盛。
莫之与京。
既而季父陷于国雠。
先大夫薨于遐裔。
仲氏继殁于位。
二夫人次夭于家。
君与诸父兄弟。
斩焉相从。
藐尔相吊。
曰。
昊天之不我恤也。
逮三年矣。
柰何声未绝口。
又往焉。
于戏。
积善馀庆之道信乎。
何其于始也信。
未及其终而欺继之。
季弟纳。
柔明而文。
次迫当室。
孔怀加等之外。
似有怨且惧焉。
谓员先公下宾。
仲季之执。
景行。
俾勒泉扃。
铭曰。
人生盛衰如朝夕。
可叹繁华与凋落。
高门冠盖者如云。
一旦吊宾何寂寞。
盛德之后仁所归。
嗟嗟之子何福违。
我从先终此山。
让厥嘉祥贻后昆。
唐故鸿胪少卿张敬诜墓志铭 唐 · 薛长孺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五
张氏之先。运筹博物。
风靡万民。公其裔焉。
公讳敬诜。冯翊同川人也。
皇朝左金吾卫大将军太常卿元长府君之孙。皇朝中散大夫抚州长史崇让府君之次子。
公礼度清旷。育德含章。
蕴晏乐佐理之谋猷。怀吴周匡弼之骨梗。
弓裘不坠。文武攸称。
清贯克序。加朝请大夫
以博雅周才授鸿胪少卿。以公忠推德锡金章紫绶。
东都副留守河南尹裴公谓命公为押衙。奉上以忠贞。
抚下以信义。休声遐著。
寮友钦之。方申吕父之荣。
遽染刘贞之疾。以贞元十年八月二十三日
卒于洛阳县永泰里之私第。春秋六十八。
其年九月二十四日。窆于瀍涧之阳邙山之新茔。
礼也。允子三人。
叔重叔威叔齐。皆年始能言昂逸足(疑)有女五人。
长女从缁隶宁刹寺。次女归杜氏。
三女归王氏。两女尚幼。
夫人樊氏。淑顺传芳。
霜明劲节。移天坠翼。
同穴后时。哭不绝声。
抚孤增恸。永怀陵谷。
爰托松铭。其词云。
神理茫茫兮倏明忽幽。人世营营兮生劳死休。
更相泣送兮万古千秋。陇树白杨兮悲风飗飗。
为桂府王拱中丞贺南郊表793年 中唐 · 令狐楚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广西桂林市
臣某言。
伏奉十一月十日制书。
南郊大礼毕。
大赦天下者。
湛恩庞鸿。
大号涣汗。
际天接地。
孰不庆幸。
中贺。
臣闻禘尝之礼。
所以仁祖祢也。
郊祀之仪。
所以尊天地也。
五帝之前。
蒉桴土鼓致其敬。
敬有馀矣。
而礼不足。
三王以降。
金罍玉斝备其礼。
礼有馀矣。
而敬不闻。
秦之增封也。
觊望神仙。
汉之郊丘也。
禳除灾害。
虽无文而咸秩。
终有废而莫举。
犹可以编在方策。
垂其鸿名。
岂若国家参文质于六经之中。
陛下酌损益于百代之后。
顺昊天之成命。
得黎人之欢心。
九谷有年。
四方无事。
然后因吉土。
长日
咸池屡舞。
太簇登歌。
万灵识周旋之位。
百神知飨献之节。
云散而柴燎高达。
风清而萧芗远闻。
信大报之无私。
元鉴之不昧。
臣当时集军将官吏僧道百姓等丁宁宣示讫。
惟天之意。
莫遗于细微。
如日之辉。
不隔于幽远。
顽钝知感。
鬼神怀柔。
何则。
刑莫大于成狱。
陛下舍之。
罪无轻重。
恩莫深于延赏。
陛下推之。
泽及存殁。
行道求志敢于直言者。
既许以亲览。
触纶挂网屏于远方者。
又移之近郊。
来岁之新税。
昭其俭也。
弃比年之逋债。
宏诸仁也。
念勋臣而树勋者益劝。
尊有德而不德者知惭。
赐羸老有粟帛之优。
礼神祇无牲币之爱。
此所谓幽室尽晓。
枯条遍
雷雨作而蛰虫昭苏
风云行而笼鸟飞舞。
率土臣妾。
不胜大庆。
况臣蒙被恩泽。
获齿生类。
会守远郡。
阻窥盛礼。
徘徊天外。
目与心断。
无任抃跃之心。
谨遣突将王清朝等奉表陈贺以闻。
重阳日至峡道794年9月 中唐 · 张籍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宜昌市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